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,一般是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,所以,中医也称为汉医。“中医学”之中包涵“中药学”,我国自古以来就有“神农尝百草,始有医药”的传说,因此,中药源于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,中药的鼻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。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认为,世界是由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元素组成,它们统一有序又相互联系。百草皆有寒、热、温、凉四气及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味。人是自然之子,有五脏六腑、七情六欲。以自然之物、自然之法,医自然之身。古朴的哲学思想滋润了神奇的中医药学。于是,五千年来,一根针,一把草,护佑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。“望闻问切”四诊合参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,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,准确地“辨证施治”。它体现了唯物辩证和系统论的思想。比利时著名学者普里高津曾说:“中医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研究整体的自发性,协调与协同,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医的哲学思想。”
与中医整体观不同的是,西医是微观的“辨病施治”。用形象的比喻就是,中医是见“森林”,西医是见“树木”。中医不是头疼医头,脚疼医脚,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、体征,结合天时、地理、病史等诸多因素确定诊断与治疗方案,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——因人、因时、因地用药。中国国土幅员辽阔,南北方人的生活环境、体质状态均有差异,因此同样的病,在药物选择及剂量上也应有所不同。如给内蒙古人看病,一般情况下药物的剂量要适当增加,因为内蒙古气候寒冷,当地人多吃牛羊肉、喝牛奶,身体强壮。名医之所以也是明医,就在于“善乎明辨”。因人、因时、因地辩证,贵在知常达变。望闻问切里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道理。
中医药学在发展的过程中,不断汲取哲学、文学、数学、历史、地理、天文、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,同时又融入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,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。近几十年来,中医在海外发展迅猛。从某种角度看,这显示了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的一次互补,也是中医的魅力所在。实际上,中医与西医在海外的相遇已有几百年了;奇妙的是,我们这一历史中,始终可以感觉到隐含在中医里的那种柔和似水的力量。

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宝贵财富,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赐福给中国人并丰富了中国博大的文化。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与夏商周时期的诸种理论,另加上本地的药材、医疗用具,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的医疗体系。但不幸的是,近代中医遇到了西方科学。科学在世界文化里的全面胜利,迫使中医去迎合西医的科学观。具体地说,中医在西医面前的失败来自于“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”。为了符合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科学中的唯物主义,中国中医界删除了或者改变了很多传统的概念。但是这种借用外来标准来判定自己,很像用英语语法来判断中文是否有价值。
在科学的光环下,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;在人们的印象里,它远离人类的理性,一百年来,它在风雨中默然挺立。在我们深切地感受它时,发现在我们灵魂、血液的穿梭处,与它血脉相通。它,就是中医!一个也许行将从我们的手中失落走的伟大文明,届时留给后人的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空壳。我们是中医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成承者,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,是我们光荣使命与责任,也将是我们一生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。